首页 / 历史军事 / 历代王朝更迭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59章十三将士归玉门!(2 / 2)

作品:《历代王朝更迭

城外,匈奴给了关宠三个时辰考虑,如若投降,匈奴必将给予其高官厚禄。如是负隅顽抗,城破便在旦夕,破成之日,城中必将鸡犬不留。

关宠举眉轻笑,仿佛世界在这一刹那便变得很轻,搜的一声,箭矢从匈奴大军头顶飞过。关宠终于倒下,只有耳中模糊的提到,汉军!汉军!汉军到了。

经过一月的时间,由酒泉郡太守段彭、谒者王蒙、皇甫援三人率领的汉朝援军星夜兼程,终于赶到柳中城下集结。只是城中守备将士已经全部阵亡。

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的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书·地理志》有过记载,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今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

中郎将郑众,在得知耿恭即将胜利归来的消息以后,早就马不停蹄地赶到玉门关处迎接。当疏勒城仅剩的十三名守卫将士返回此处之时,西北长空刚刚还嘶吼的狂风戛然而止,只有那十三名形容枯槁的将士们静静地站在玉门关外,郑众见此,不禁潸然泪下,感叹耿恭等人在面对必死局面之时,不畏生死,在疏勒城一方之地狙击敌人一年有余,可谓国之良将,大汉英雄。有兵士将军如此,何愁大汉朝不能光照千古、流芳百世?

且说耿恭等人能够平安归来,还多亏一位名叫范羌的高洁之士。援军见柳中城一片死寂,未免大军徒劳无功的前去疏勒,并且避免可能被匈奴军队伏击的危险,汉朝援军决定只攻打附近匈奴部队,虽获得大胜,但却不准备远去疏勒做无用之功。唯有范羌一人,夜闯联营,请命带军队救得疏勒守军出来。

耿恭等人夜间在城中听到兵马之声,以为北匈奴来了援军,大为震惊。范羌从远处喊道:“我是范羌。朝廷派部队迎接校尉了!”城中的人齐呼万岁。于是打开城门,众人互相拥抱,痛哭流涕。次日,他们便同救兵一道返回。北匈奴派兵追击,汉军边战边走。官兵饥饿已久,从疏勒城出发时,还有二十六人,沿途不断死亡,到三月抵达玉门时,只剩下了十三人。

最终,援军被其至诚所感召,便授其两千士兵,最终救得十三名疏勒守军,回到玉门。

史称十三将士归玉门!

皇帝闻讯,龙颜大悦,对其封侯拜爵自不多表。然而耿恭虽回,上下争相庆贺,却忘记西域之地,尚有班超游说于列国之间。(班超于永平年间,刘庄在位之时就出使西域,此时已经是西域都护的长官,常年掌管西域,保证西域诸国的稳定,防止匈奴的入侵。)

此时的班超,可谓前后两难、进退维谷。前日听闻汉军打败匈奴军队,自不免高兴的小酌几杯。然而高兴之余,亦不免心中犯愁,因为今日班超就已经收到大汉皇帝刘炟的亲笔谕令,紧急召他回返中原,以免与匈奴再开战事。这当然不能责怪刘炟胆小无能,而只能说是他初登地位,不能够太过草率,贸然开战实乃以举国之力牟取不必要的利益。

班超明白,虽然自己来西域之时,仅仅带部下三十六人,但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加上东汉皇朝天威浩荡,自己依然能游刃有余,闯出显赫声名。也正是因为自己能够长期镇守此地,西域各国才不敢轻举妄动。此次若自己奉诏回京,则西域疏勒、于阗、鄯善、车师诸国必将望风而动,纷纷归属匈奴。那么,将士浴血拼杀、自己饱经患难多年才创造的西域现有局面,则会在瞬息之间化为乌有。然纵使自己有百般不愿,也必须奉诏。须知汉室天下,早已经颁布严刑峻法。自己奉诏不遵,家中尚有兄弟姐妹、白发老母。他们本来无罪,但因己之过,势必会承受诛灭三族之责罚,自己于心何忍?

班超部下见此,也不好开口挽留,只有疏勒都尉黎弇拿起壁上宝剑,拔剑自杀。临死前,仍然叹息自己与其死于匈奴之手,何必假借他人,就拔剑自刎了。

班超听闻此事,伤心不已。再看东行路上,各地守将、各国国王纷纷请求班超留下,见此,班超终于有所决定。此去洛阳,京师重地,太傅赵熹、司空第五伦、还有太尉牟融、司徒鲍昱,哪个不是名重一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超世之才,自己和他们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有他们坐镇京师,自己回去,万难有所建树。因而班超决意留在此地,并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和西域诸国对自己的百般信任,建立一番功业,以屏障大汉江山。主意已定,班超遂修书一封,向汉章帝刘炟严明西域详细情况,表明自己的心迹。刘炟知晓班超的能耐以及将他留在西域的好处,加上自己并无任何损失,便允其所奏。至此,班超决定留在西域镇守一方,西域终于得以安宁,汉匈大战也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