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两千一百一十三章 不受待见的五彩瓷(1 / 2)

作品:《重生之乘风而起

一番交谈,周至对于老约翰的急切心理已经有了充分的拿捏。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明清两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已完全可以与青花瓷器平分秋色。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如日中天,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高峰。

所谓的五彩瓷器,就是使用主要着色剂如铜、铁、钴、锰等矿料,采用低温烧制成型。是低温二次成型瓷器里的代表品种。

五彩瓷器色料分釉下与釉上两种,常用颜色有红、黄、绿、紫、赭、黑等。所谓五彩并非是说五种色彩同时出现,而是多种彩色之意,但其中必须有红色方为五彩。

「五彩」一词,出现于明代晚期。从洪武釉上红彩开始,一只发展到成化黄上红,再到出现红、绿、黄、姹紫等并用,色彩开始从淡雅向浓烈转化。

弘治又出现刻花填彩,正德出现了白地五彩,到嘉靖已超基本完全成熟,官窑瓷器在色彩上较前朝更加丰富,多用红、绿、黄、赭、紫、孔雀蓝等色彩绘。红彩为「枣皮红」;绿色为孔雀绿,分为大绿、淡绿;紫色为艳丽赭紫;黄彩似蜜蜡。

不但官窑,民窑也开始大量生产五彩,无论其质量和烧造数量都蔚然可观,且以色彩斑斓而著称,开创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

器型也开始朝大器发展,大罐、大缸、大盘、花盆等,在此时屡见不鲜。

经过战乱后,到了清代顺治时,釉上五彩瓷在明代基础上重新继续烧造,并且有所创新,发展到康熙时期,五彩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突破。

因为之前的五彩,其勾线和蓝色部分,是在烧造白胎的时候一道烧出来的,相当于先烧青花瓷,之后再加其它彩色进行第二次低温烧造,故而又被称作「釉下青花五彩」,或者「青花五彩」。

到了康熙朝,因为釉上蓝彩的发明,沿用自明代的釉下青花技法开始被代替。

釉上蓝彩的创烧成功,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青花五彩占主流的局面。虽然这一时期的五彩仍分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但釉上五彩最能反映和代表康熙五彩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此时所用的青料是云南的珠明料,色泽翠艳。不仅仅蓝彩色浓而鲜艳胜过青花,其余彩料制作工艺也变得高超,彩色鲜明透澈,彩饰华丽,绘画线条刚劲有力,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瓷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

此时五彩用多种色料进行绘制,官窑以规矩的绘制和细腻笔法著称,而民窑则以釉彩浓重艳丽、画意清新活泼见长。画面显得沉稳、热烈而不浮躁,这是其鲜明特色。

除此之外,黑彩也开始加入到五彩瓷中,多用于画树木的枝干、花卉叶脉、山岭山峰、人物的眼睛、发髻、装饰的飘带、鞋子等,后又用于画图案的轮廓线、局部点染或片断画面,最后发展到大范围使用,并在黑彩上涂一层玻璃白,使黑彩显得更加漆黑明亮。

黑彩的对比作用,可以使其画面更加华丽。

丰富的色彩也让画面更加写实、逼真。再加上金彩在五彩上广泛运用,使康熙五彩更加富丽堂皇。

于是釉上五彩真正繁荣期就到来了,前后发展出白地五彩,蓝青地五彩、蓝地描金五彩、米地五彩、红地五彩、蓝地五彩、墨地五彩、哥釉五彩、锦地开光五彩等巅峰之作,充分显示了康熙釉上五彩卓越的彩绘艺术及制造工艺。

随着这项技艺传入民间,民窑也开始大量烧制这种新型的五彩瓷器,五彩瓷所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不仅仅是陈设所用的瓷器之上,日常用瓷也常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