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拄斧(2 / 2)

作品:《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金朝前三代也确实是这样传的:完颜阿骨打把皇位传给了堂弟完颜晟,完颜晟又传给了侄子完颜亶……但憋病极大,隐患也极大,传到第三代就废除了,改成了父传子……所以,自金立国,谙版勃极烈只有两位:完颜晟和完颜杲。

领导们终于听懂了:“金太宗和金熙宗?”

李定安点点头:“对,令牌背面字翻译过来是‘天辅五年’,这是完颜阿骨打的年号,当时的谙版勃极烈是完颜晟,他“奉诏知国事,总理军政”,各路上将军必须有他的符令和文书才能调军领军,这一块估计就是其中之一……”

哪还需要估计?

也根本不是李定安所说的“不如徽宗金带”,结果恰恰相反。

没错,当时的完颜晟只是储君,但两年后继位,既金太宗。然后先灭辽,再灭北宋,功绩与威望直逼完颜阿骨打。

宋徽宗就是被完颜晟掳至会宁府(金代大都),受尽折磨而死……

如果就事论事:一个圣帝明君,一个亡国之君,无论政绩、声望、影响力,以及能力和作为,完颜晟碾压赵佶好几个级别。

这么一想,这块令牌的价值比金带要高好几倍……

王永谦很奇怪:“那你呲什么牙?”

李定安叹了口气:“皇帝的东西……也太多了点?”

感觉就像是……掉进了皇帝窝?

和尚手里的龙骨可能就是辽代哪位皇帝的,但还未来得及考证,就挖出了宋徽宗的金带,现在又挖出了金太宗为储时的调兵符令?

不用猜,剩下的那两件也差不到哪里。

而这样的大阵至少还有两座:一座阵挖出四五件,三座阵是多少?

还有更关键的:阴山以北才是主阵……李定安敢保证,哪里绝对有大家伙。

照这里来看,可能不止帝玺……

众人无语:我们嫌少,你却嫌多?

连着两件,价值一件比一件高,领导们的心情可知而知?

领导满脸堆笑:“李老师,要不先探一探太极位?”

也对,反正迟早都得挖。

李定安点点头:“姚组……”

刚喊两个字,马献明就窜了出去:“我去就行……老姚正在挖二十二号划方,你别打扰他……”

姚川愣了一下,嘴里嘟嘟囊囊。

肯定不是什么好话……

运气很好,没有埋在铜柱底下,而是肉身佛之前坐过的位置。不知道是不是阵心的原因,埋的不深:三层砖以下,夯土只有二十来公分。

马献明还没用半个小时。

技术员的动作更快,几分钟的时间就清理了出来。

还是一块符牌?

还好,金的:

呈长方形,阳面为龙纹和风纹,阴面为缠枝曼陀罗。

还有字,阳面九个,阴面三个,但依旧不认识。

李定安瞅了瞅,猝然一顿:“天赞帝圣旨金碑?”

“什么东西?”

“辽景宗耶律贤驾崩前,留给皇后萧绰(萧燕燕)称制摄政的金牌,又称‘遗命’金牌?”

《辽史》:(乾亨)四年秋九月壬子,景宗崩。癸丑,即皇帝位於柩前,时年十二。皇后奉遗诏摄政,诏谕诸道……

这里的“诏”,总共有三件:一为圣旨,二为龟龙钮金玺,三为遗命金牌。

圣旨的具体内容史志中没有记载,但金玺和金牌的形制与铭文记的清清楚楚:玺为龟钮,令为矩形。

如果将金玺和圣旨金牌的内容翻译成汉字:依天命、继家国,云佐承。

幼帝耶律隆绪第一个年号为“天辅”,以及萧绰死后的谥号“承天太后”,全来自于这里:天命、佐承!

《金史》中又记载:金熙宗攻破辽大都,之后生擒天祚帝(辽末代皇帝),只找了金玺和圣旨,金牌在天祚帝逃亡过程中弄丢了。

之后便下落不明。

但这东西能出现在这里,基本不可能是假的。

简而言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其它不论,就论影响力:辽景宗为大辽中兴之主,堪称英明神武,与大宋十战九赢。宋太宗赵光义的“高梁河驴车战神”就是他封的。

承天太后更是将大辽推向巅峰,打的大宋节节败退,最后结“澶渊之盟”,逼着大宋称臣、纳贡……

与完颜晟不好比,但要比宋徽宗,至少高出好几层楼……

何安邦双眼直冒光,“不是下落不明吗?”

我哪知道?

李定安又叹了一口气:这地方,怎么尽出稀奇古怪的东西?

不知道哪个皇帝的脊梁骨?

有可能从宋徽宗身上扒下来的腰带?

现在又是一块大辽萧太后奉诏称制的遗命金牌?

经过手的文物也不算少,但这几类,李定安真就是第一次见。

稀奇归稀奇,但道理他明白:这块金牌既是圣旨,更类比帝玺,用来坐镇北极中央,没毛病……

领导们都比较矜持,没笑出声,但眼睛一个比一个亮:截止目前,宋、辽、金三朝皇帝算是凑齐了,而且影响力一个比一个的大。

既便是最不靠谱的徽宗皇帝,也在史书上留了好几页。

换种说法,这地方申建景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

米顺东猛呼一口气:“李老师,还有一件!”

哦对,还有破军位。

李定安也比较好奇,又会是哪位皇帝的刀或剑?

转着念头,姚川抱着箱子进了工作区,技师一拥而上。

前后不到十分钟,东西被洗的干干净净,亮亮堂堂。

一把水晶的小斧头?

瞅了瞅,李定安差点一口老血:敢不敢再稀罕点?

何安邦失声惊呼:“拄斧……扯什么淡?”

马献明也很想这么说。

不出意外,这很可能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经常用来敲大臣门牙的那一把。

司马光《涑水纪闻》:太祖(赵匡胤)弹雀于后园,某臣急事请奏,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

《邵氏闻见录》:朝宴,文定就大盘中以手取食,帝(赵匡胤)用拄斧击其首……

《资质通鉴》:普(宰相赵普)擅增刑名,太祖引柱斧击折其上腭二齿……

若是上朝,他就藏在袖子里,若是下朝,就随时把玩……可见其喜爱程度?

《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干既盾,戚既斧,这东西属正儿八经的礼器。

但用水晶雕琢,一天到晚拿手里,动不动敲人门牙的,就只有赵匡胤。

所以,其它三件文物加起来,可能都没这件东西的价值高。

更关键的是,这东西还有个孪生兄弟:玉斧。

宋太祖赵匡胤玉斧一挥,此外非吾所有也……自此大宋与大理划江而治。

宋太宗赵光义挥了挥玉斧,燕云十六州脱离中原王朝三百余年,任胡骑纵横……

宋仁宗赵祯见贵妃收礼,怒问:安得此物,遂以柱斧碎之……

宋徽宗赵舍每命相,犹自择日,在宣和殿亲札其姓名于小幅纸,缄封垂于玉柱斧子上……

没错,就是北宋皇帝世代相传,“宋挥玉斧”的中的那把玉斧。

还有更更关键的:不止一本笔记体史中记载,烛光斧影中的那把斧,就是这东西……(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