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拔营五丈原(2 / 2)

作品:《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这五丈原原本只是一处荒地,某听军师建议在此筑营袭扰曹军半年有余。”

“二月初时曹军发兵西犯雍凉,敌军势大难以相抗,不得已退守斜峪关,并焚此营地以免落于敌手。”

一片荒地上堆了一些断壁残垣本应该没什么好看的,但孔明仔细看着这一切,最终发出了一声悠长的叹息。

“仲邈,此地离长安有多远?”

数次袭扰,霍峻对此地的地理也已经算得上如数家珍,想都不想便道:

“若是走河谷道可长驱直入,距长安两百四十余里地。”

“若是走槐里茂陵这条大道,要多上五十余里地。”

“若驱策良马,可半日往返。”

五丈原营中有一个泥土堆砌的小望台,孔明登了上去向东遥望:

“半日往返……”

话语孤廖,余味悠长,话语渐不可闻。

“师傅,伞!”

小姜维看不懂师傅的愁思,但不妨碍他察觉到此时天上开始下起了毛毛细雨。

雨水不大,但这立春之后的第一场雨如同细针一般,落在脸上冷的透人心脾。

姜维小跑着去要了伞给师傅撑了起来。

但孔明身高太高,小姜维撑着伞即使努力踮脚也只能勉强遮住师傅的肩膀。

正着急间,小姜维见到师傅弯腰下来,从自己手中接过了雨伞撑起,并顺手将姜维揽到身侧,一起遮风挡雨:

“你还太小,让为师来。”

小姜维懵懵懂懂的“啊”了一声,感觉到搂着他肩膀的手收了收,站在身后一直默不作声的马钧也被师傅用伞撑了起来。

这样一把伞是不够用的,孔明身上有些许地方被雨水打湿,低头看着姜维担忧的目光,他宽慰的笑了笑,将羽扇塞到了姜维的手里。

随即握着腰间刘备的佩剑,然后沉声喝道:

“主公剑信在此,子龙!”

“末将在!”

孔明一手撑伞,一手拔出腰间佩剑遥指:

“明日卯时,拔营五丈原!”

“攘奸凶,兴汉室,兵发长安!”

小姜维抱着羽扇满脸钦慕,他感觉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师傅,此刻的身影无比高大!

霍峻心下奇怪,如今大军驻扎的地方严格来说算是郿县,五丈原尽是废墟,哪来的“拔营五丈原”?

但那边赵云浑然不觉,大声道:

“末将得令!”

“攘奸凶,兴汉室!”

“兵发长安!”

当晚霍峻便急匆匆求见了孔明一次。

只是霍峻还没来得及开口说话,孔明便抢先道:

“仲邈来意我已知晓,攻长安非临时起意,且观之。”

于是霍峻只能满腹狐疑的重新离开。

在霍峻看来,如今在这郿县驻扎的兵力十分驳杂。

有赵云的两千余精骑,有那马孟起留下的三千余羌骑,有他霍峻所率的两千步军、千余弩兵。

诸葛军师从汉中来只带了千余人,剩下的也就是数千民夫在不停的运输辎重,并不能作战。

可战之兵不过八千余,而且其中一半都是拿来攻城血亏的骑兵,这长安如何能下?

眼看着霍峻离开,孔明继续和姜维马钧摆弄手里的模型:

“伯约、德衡,我们继续来说这配重投石机当中的衡重之理。”

马钧满脸都写着兴趣,小姜维虽然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但也学的如饥似渴。

因为下午时候师傅说了,破城之法,便在这衡重之理当中。

为了便于演示,师傅还专门带来了一个小模型来演示,并称之为配重投石机。

模型演示,配上师傅准备好的图画讲解,姜维倒是很快就理解了其中原理,但很快便迎来了更加痛苦的算学。

道理很简单,这个配重投石机配多重的石头、需要多长的梢杆、能投起多重的石头、大概能投多远。

种种问题,都需要明白什么是标什么是重,学习师傅总结出的“墨家衡重式”之后,依靠算学来解答。

这些已经算的姜维满头大汗了,但那边马钧已经在兴致冲冲的和师傅探讨:

这磨秋(杠杆)两端,若是扭曲、折叠、弯转之态,需要如何计算?

随即两人在纸上画了不少姜维一看就觉得离谱的磨秋出来,并兴致勃勃的探讨。

小姜维隐隐约约还记得,当初他问庞统师傅,他想要做盖世名将,需要懂什么?

当时的庞师傅纠结了一会儿,告诉他需要“察人心”。

这个问题他也问过眼前的诸葛师傅,然后这位师傅二话不说塞给他一篇“九九歌”。

要求他从“九九八十一”到“二半而一”全部背熟,如今还要研究更加艰深的“衡重之理”。

睡前小姜维不禁一叹:想当名将可真难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