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迎送一宵中(2 / 4)

作品:《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海上生明月,天涯……】

墨画人的声音慷慨激昂,豪情似滔滔大江。

后世人的合诵不疾不徐,间隙有意气风发。

贞观文武对着光幕上出现的字幕尝试着一起吟诵这些文采满溢之诗词,心中虽有所感,但好似总有一层窗户纸捅之不破,直至诵至: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贞观文武这下如何不明白其中意思?

房玄龄低声自语:

“虽距千年,同观一月,沧海桑田易更迭,华夏明月难变换。”

每次诗词旁也皆有注解,故而对其出处都也清楚,此时念诵下,虽与那李白亦有数十年光阴阻隔,但靠着这几首诗词,众人谁还能不明白,后世创此景乃是欲拟古今同庆!

后辈即便是过年,也不忘与他们这些祖先一起贺岁!

文武当中不乏才思敏捷之人,但面对这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之景,一时间也多有失语,不知如何抒发心中的激动心情。

李世民脸上是毫不掩饰的骄傲色彩,不过其中也有一抹难以掩饰的失落:

“唯叹今日非元正,否则……”

长孙皇后轻笑:

“今岁若是元正,那陛下先须定大朝会,再开大陈设,宴百官祭天地,何有如此闲暇?”

“若陛下念之,不妨以庆大胜之名,拨财宽法与民生息而同庆。”

这倒是个好方法,而且几乎说到李世民心坎儿里去了。

于是心中也禁不住赞叹,若论千年间贤良皇后,观音婢定然也榜上有名也。

杜如晦则是与身边人笑叹道:

“这李白,果真乃盛唐诗词之仙也,名副其实!”

看诗词注解便知,刚才所诵之半皆出自这李白,用字遣词既豪放不羁又清新俊逸,果真乃诗中谪仙,不得不服。

只是可惜这般谪仙竟遇上安史之乱……杜如晦现在是真心实意的为这诗仙感到可惜了。

房玄龄捏着胡子微笑:

“也是赖克明呕心沥血,方能使此谪仙临唐也。”

杜如晦笑笑,对这个说法不置可否。

毕竟若是无孙思邈,他去岁就要病亡了,能给这盛世添几块砖瓦?

民间皆赞他善断,但若无玄龄智谋百出,哪有他从容断策之功?

不过这个老友向来谦逊倒也没必要互相再往来客套,于是也叹道:

“如此看来,文理两道,后世皆重也。”

依靠着从后世得知的“公理”“物理”之说,如今几位朝臣也暂且将学识分为文理两道。

文重策对诗词,考才干验文采;

理重算学工造,试算术证机巧。

而有了区分之后便是要对国子监的分科重新梳理,自然而然的,文理哪个更好一点也就成了几个人之间的争论。

如今看来并不分彼此,毕竟若是没了这些词赋,恐怕后世回忆起他们这群“古人”也不会有如此雅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