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温寒变(4 / 5)

作品:《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陈景恪略微整理了一下语言,才开口说道:

“温寒变顾名思义,就是整体气候偏温暖,整体气候偏寒冷。和四季变换,昼夜交替是一样的。”

朱元璋问道:“证据呢?”

陈景恪回道:“较为明显的变化标志,温暖期河南山东地区也可以种植水稻,寒冷期淮水会结冰。”

“先秦史书被大量焚毁,可以查到的记录不多。”

“秦朝之后的历史记载较为详细,咱们就从汉朝开始说起。”

“根据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汉武帝时期,正处于由暖转寒的节点。”

“证据是,在此之前中原的农作物为稻和粟。”

“因为天气变冷,稻粟减产乃至绝收,汉武帝就在全国推广耐寒的小麦和豆类。”

“从此,中原的农作物从稻粟,变成了麦豆。”

朱元璋眉头皱起,还有这方面的记录?

陈景恪进一步解释道:“史书上有记载,汉朝初期亩产三四石,可是后来亩产就变成了一两石。”

“就算是经验最丰富的老农,也只能将产量提高到两石左右。”

“历史上很多人都做过类似研究,陛下应该听说过。”

朱元璋不禁点头,这一点他倒是知道。

从隋唐时期就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还有人做过试验,都没有结果。

他作为皇帝,自然关心粮食生产问题,也知道这个差异。

在没有头绪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是度量衡的差异问题。

当时的度量衡比较小,所以亩产显得高。

但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说法,坚信还有别的问题。

陈景恪提出的这个说法,确实很新颖。

水稻的产量可不就是一亩两三石吗。

可真相真的是如此吗?会不会是巧合?

陈景恪看出了他的疑虑,就说道:

“陛下不妨着人去翻找一下,定然会有汉武帝推广冬小麦的记录。”

“粮食作物的种植关系国家兴亡,如果不是到了生死关头,没有人会轻易改变农作物。”

这一点朱元璋是很认同的,他推广棉花的前提,是国家有足够的土地种植粮食。

汉武帝虽然有种种缺点,但绝对不是昏君。

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推广小麦。

难道他说的是真的?当时真的是寒冷期?

陈景恪等了一会儿,才继续说道:

“寒冷期会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比如连年洪涝,连年干旱……而干旱又会带来蝗灾。”

“汉武帝时期,这些灾难可谓是接连发生。”

“为了应对这些灾难,汉武帝发动军队开挖沟渠,兴修水利……”

朱元璋眉头微皱,这些他自然也知道。

只不过这些天灾,向来被认为是汉武帝失德,天降惩罚。

难道真的是因为寒冷期的原因?

如果是真的,儒家那帮子人要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