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莽夫 / 章节正文阅读

第204章 阳谋与阴谋!(2 / 4)

作品:《大明第一莽夫

“如果我所料不差的话,汤侯这是准备重启郑和下西洋旧事,他之所以要亲自带兵走上一遭,就是为了印证郑和所遗留的档案资料,为日后水师正式出海积攒经验。”

刘健面容平静,沉声提醒道:“老大人,此事只是我的猜测罢了,是真是假唯有汤侯和刘大夏二人才清楚。”

文臣缙绅猖獗跋扈,这又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

“仔细说说!”马文升紧追不放。

见此情形,马文升顿时怒斥道:“刘希贤,你是不是又瞒着老夫什么事情?”

“老大人多虑了!”刘健闻言不喜不怒地开口道,“此事我也是只是有些猜测罢了。”

当遭遇海上风暴的时候,海路、封船、乘船人三者怎样做到高度一致的配合,才能摆脱危险,逃离困境,避免船毁人亡的悲剧发生,这些那位中山侯知道吗?

既然如此,那这汤昊为什么还要打着剿倭的名义,强行出海?

密信之中,王鏊针对此事也提出了怀疑,这位中山侯走的时候可是搜刮走了整个备倭都司所有可以动用的战船,甚至还带上了那些倭寇船只!

刘健端坐不动,道:“此次汤侯打着剿倭名义出海,自然不单单是为了剿倭那么简单。”

“老大人,说正事吧!”

不只是针对官员缙绅,于帝王而言更是如此。

刘大夏其人如何,于国有何功绩,生平有何功过,这与他刘健没有丝毫关系,自有后世评说!

忠君不忠君,那倒是另外一回事情。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个所谓的“当世真君子”,压根就没有烧毁郑和下西洋档案,而是使了个什么障眼法,悄悄将这些珍贵档案给藏匿了起来!

“说的更直白一些,汤侯此刻率领的船队,就是水师出海的先遣队!”

“我大明东海之畔,即有朝鲜、倭国和琉球三国,三国都是毗邻大海,因地制宜造船技艺颇为高超,汤侯此次出海只需要实地论证一番,就可以结合郑和遗留档案绘制出一条详细可行的实用海图,再顺便从这三国带回来一些精通水性的青壮和匠师归国,以此重建大明水师和各大船厂,那么此事也就成了……”

马文升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以他的阅历见识,瞬间就可以确定,刘健此刻所说极有可能就是事实!

那也就意味着,汤昊和皇帝陛下这是想要开海解禁,重启下西洋之事啊!

“此事……绝不可为!”

马文升神情凝重地开口道。

几乎不用考虑,哪怕是他马文升,都坚决不能同意此事。

这背后的利益牵扯也好,国朝大政也罢,都不会允许有人试图开海解禁!

刘健肃容以对,持同样态度。

“嗯,自然是不成的。”

“现在整个大明上下,都不会允许他们这样做!”

有些事情,不是想想就能做的。

诚然,因为朝廷执行严格的海禁措施,致使大明水师被忽略搁置日益糜烂,致使沿海百姓无以为生计民不聊生……

诚然,海洋贸易利润惊人,前宋王朝以半壁江山对抗女真蒙古百年之久,皆是仰仗这海洋贸易之利润……

诚然,郑和那“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的思想主张,也并非没有几分道理……

但是,那又如何呢?

从国政大局出发,执行海禁,势在必行。

哪怕是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那也不过是官方行为罢了,跟平民老百姓没有丝毫关系!

这些百姓子民,就应当老老实实地在乡野田间耕田种地,安分守己地为大明产出粮食,而不是什么为了商贸利益而纷纷蜂拥奔向大海!

到时候青壮劳力全都见到出海有利可图,全都不顾一切地奔向大海,那谁来耕田种地呢?

重视农桑,这是自古以来当权者的第一要务,也是华夏之所以能够绵延千年的根本原因!

国家大事,钱粮二字。

仅仅有钱同样不够,粮食才是根本!

没有粮食,就算有再多的银钱,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大明要执行海禁国策,大明不需要黔首愚民知道海洋贸易之巨利,只需要百姓子民安安心心地在乡野田间耕田种地!

“现在我真正担心的,是中山侯口中的那座石见银矿!”

刘健眉头紧锁,沉声开口道:“一旦此事探查出来为真,那届时士绅缙绅就会望风而动,就算我们也阻拦不得,他们鼓动怂恿朝廷插手倭国内政,抢占这座巨型银矿!”

马文升闻言一怔,然后便不禁黯然摇头。

他当然明白刘健在担忧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