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梦还楚留香 / 章节正文阅读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四十六)(2 / 4)

作品:《梦还楚留香

古往来今,何人不道闲居好。忙多闲少。应被青山笑。蒲柳衰颜,我独惊秋早。茅斋小。几番掀倒。风雨都湿了。

海上归来,鬓毛枯似经霜草。薄田些少。茅屋园池小。三子犁锄,三妇供苹藻。村居好。兔园遗稿,是我传家宝。

这两首作品,除了一处用典之外,其余全部都是生活中大实话,也就是李渔所说的“耳根听熟之语”,而就是这些大实话,写出的意境却是尖新的,特别是两首词结句,前者“风雨都湿了”,表达了家贫屋破的无可奈何之状,屋漏偏遭连阴雨,作者心情是沉重的,一般来说,应该写得很酸楚,但却用这样一句很平淡的话来表达,突现了作者苍凉无语的心态;后者“是我传家宝”,也是一句极俗语言,却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趣。作品就是运用这些生活中的熟语,起到了画龙点睛似的作用。

谢应芳词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的散曲化,其原因应该不是单一的。首先应该是散曲和词互动的结果。谢应芳所处的时代,散曲这一艺术形式,通过文人磨砺,已经逐步雅化,用语的选择,表达方式的运用,意境的创造等方面,与词很多相通之处,词与散曲文体界线被模糊和弱化,当时有很多词人,也兼写散曲,谢应芳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他们在词的创作中,不可避免会渗透散曲的表达方式,在散曲创作中,也不可避免运用词的表达方式,这些应该是艺术创作中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其次,还与作家艺术追求有关。谢应芳在[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词中说:“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此处他用“阳春白雪”来比喻朋友诗歌,而自己艺术趣味是“巴讴”,表明了他所追求的是象民歌一样通俗风格。其中或可能有作者自谦成分,但也应该是表明了他的艺术观。另外,谢应芳在晚年写的一首诗中说:“前朝士习雕虫巧,先生词章风格老。”[6]说明他对元末的工巧诗风并不满意,而是赞成自然老成风格。所以我们说谢应芳词的散曲化,既是文学时代风格造成的,又是他自己艺术追求在词创作中的自然表现。《明朝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