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梦还楚留香 / 章节正文阅读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九十一)(2 / 2)

作品:《梦还楚留香

罗宗真指出,郑和下东洋一事,经过海内外学者研究,不论是《明史》成书的清人著作,或者是其他明人的有关记载,还有日本史书的记载,都证明大明永乐二年郑和确实出使过日本。

罗宗真列举说,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书》中有专门论述:“大明文皇帝永乐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只,寇穿山,百户马兴(与战)死亡。寻寇苏松诸处。是年,上命太监郑和统督楼船水军十万诏谕海外诸番,日本首先纳款,擒献礼边倭贼二十余人。”《日本一鉴·穷诃话梅》卷六“流通”条对郑和出使日本的前因后果也作了记载:“大明永乐甲申(二年),倭寇直隶、浙江地方,遣使中官郑和往谕日本王。明年乙酉(大明永乐三年),其王源道义遣使献所俘倭寇尝为边患者”。《筹海图编》“直隶倭寇变记”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大明永乐二年四月,对马(壹)歧倭寇苏松,贼掠浙江穿山而来,转掠沿海,上命太监郑和谕其国王源道义,源道义出师获魁以献。”明人冯应京在其《皇明经世实用编》中写道:“大明永乐二年,倭寇浙直,乃命太监郑和谕其国王源道义。源道义出师获渠魁以献,我于是有什物纹绣之赐,封为日本国王。名其国之山曰寿安镇国山。”清人俞维麟《明书·戎马志》记载:‘大明永乐二年,冠浙直,乃命太监郑和谕其国王源道义,源道义乃执其渠魁以献”。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郑和出使东洋,通过与日本国王磋商,使其本国主动出师剿捕倭寇,并绳之以法。日本国王接受了郑和的建议,接受了大明朝“日本帝国”的封号和金印、冠服等,并遣使致谢,与大明永乐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即“永乐条约”。

史载日本王国向大明王朝称臣纳贡的相互信函与礼单。

1、足利义满上大明朝皇帝书、与大明朝皇帝复书足利义满上大明朝皇帝书日本准三后源道义1上书上大明皇帝陛下日本国开辟以来,无不通聘问于上邦。道义幸秉国钧,海内无虞。特遵往古之规法,而使肥富相副祖阿通好,献方物:金千两、马十匹、薄样千帖、扇百本、屏风三双、铠一领、铜丸一领、剑十腰、刀一柄、砚筥一合、同文台一个。搜寻海岛漂寄者几许人还之焉。道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日本应永八年2五月十三日大明朝皇帝复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复载之间,土地之广,不可以数计。古圣人疆而理之,于出贡赋力役、知礼仪、达于君臣父子大伦者,号曰中国。而中国之外,有能慕义而来王者,未尝不予而进之。非有他也,所以牵天下,而同归于善道也。朕自嗣大位,四夷君长朝献者以十百计。苟非戾于大义,皆思以礼抚柔之。兹尔日本国王源道义,心存王室,怀爱君之诚,逾越波涛,遣使来朝,归逋流人,贡宝刀骏马甲胄纸砚,副以良金,朕甚嘉焉。日本素称诗书国,常在朕心。第军国事殷,未暇存问。今王能慕礼仪,且欲为国敌忾,非笃于君臣之道,畴克臻兹。今遣使者到彝一如班示大统历,俾奉正朔,赐锦绮二十匹,至可领也。呜呼!天无常心,惟敬是怀。名无常好,惟忠是绥。朕都江东,于海外国惟王为最近。王其悉朕心,尽乃心,思恭思顺,以笃大伦。毋容逋逃,毋纵奸宄。俾天下以日本为忠义之邦,则可名于永世矣。王其敬之,以贻子孙之福。故兹诏谕,宜体眷怀。

大明建文四年3二月初六日--------------------------1源道义:即足利义满的别名。准三后:即请准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的指示上书大明皇帝。2应永八年:即公元1401年,亦即大明惠帝建文三年。3大明惠帝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2、足利义教上大明朝皇帝书与大明朝皇帝复书(录自《善邻国宝记》卷中)足利义教上1明朝皇帝书天启大明,万邦悉被光贲;海无惊浪,中国兹占泰平。凡在率滨,孰不惟赖。钦惟大明皇帝陛下,四圣传业,三边九安,勋华继体,从昔所希,宣光中兴,不图复睹。贡节不入,固缘敝邑多虞;行李往来,愿复治朝旧典。是以谨使某人,仰视国光,伏献方物。为是,谨具表。日本永享四年八月大明皇帝谕日本使书皇帝敕谕日本国使道渊2尔究通佛氏之旨晓达君臣之义,在彼境内,超于群伦。比者,以其国王之命,远涉海波,来修朝贡。达其王敬天之恳,敷其王事大之心。言调有章,进止有礼,从容恭谨,朕甚嘉之,今特授僧录司右觉义之职,俾归本国,主持天龙寺。尔其益精善道、阐宗风,益坚至诚,用副嘉奖。钦哉!故谕。

大明宣德八年3六月初六---------------------------1足利义教是室町幕府第六代将军。他在1432年(即永享四年)遣正使龙室道渊入贡,上大明朝皇帝书,自称为“日本国王源义教”。2大明宣宗皇帝接见日本国使道渊后,乃遣雷春等随道渊使日本,并以君臣之礼敕谕日本国王书,仍称将军足利义教为“日本国王源义教”。